15世紀活版印刷術的出現,促進了資訊流通量的急劇增加。印刷品大量流通,人們將過去的“看”轉變為“讀”,向分析性、推理性傳達形式邁進。繪畫表現和圖案設計也隨之迅猛發展,擴大了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18世紀至19世紀,歐洲發生了一連串的產業革命,新技術及新材料紛紛出現,改變了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人類發明了攝影技術,開發出網點構成的照相印刷,使得原本以“活字”為主的視覺資訊,也隨著“影像” (Image)的產生而更為豐富。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作為信息傳達方式之一的無錫標志設計也同時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在此過程中,各國無錫標志設計在本國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征: 在德國,形成了嚴謹、用高度概括的視覺圖形來傳播信息的設計風格;法國的無錫標志設計與美術一脈相承,強調優稚和自由的表現;美國的無錫標志設計則傾向于活潑的自由空間組合;日本將體現東方文化傳統的直覺設計方式和歐洲的構成主義的形式融為一體,塑造了自己的無錫標志設計風格。
大致上,世界各地無錫標志設計的發展都有這樣的一個規律:在其色彩造型的形式上經歷了由復雜煩瑣轉向明快簡潔,由沉重濃厚漸趨清秀明朗;在表現手法上由繪畫形象轉向圖案格式,由一般圖案趨向幾何圖案或文字無錫標志設計,由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在無錫標志設計應用上由僅用于商品包裝或企業本身向可延展至整套企業視覺識別系統的過渡,體現了無錫標志設計發展的變化規律和時代特征。如制造業從煩瑣復雜的圖案轉向單純簡練的集合抽象造型,充分表達了制造業理性、科技的時代精神。
無錫標志設計的變遷,明確地看到無錫標志設計發展的變化過程,由具象的貝殼演變到抽象的幾何圖形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整個發展過程如同一張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無錫標志設計構思圖樣,但它卻不是一個設計者短時期的設計結晶。